原子力顯微鏡可以達到原子級別的分辨率,能夠清晰地觀察到物質表面的細微特征,這對于深入研究材料的微觀結構至關重要。與傳統的需要真空環境的電子顯微鏡不同,AFM既可以在空氣環境下工作,也能在液體環境中正常運行,大大擴展了其應用場景,特別是在生物醫學領域,可用于研究活體組織等特殊樣本。
相較于只能提供二維圖像的其他一些顯微鏡技術,AFM能夠生成真正的三維表面圖,從而展示樣品的表面形態;使用AFM時不需要像某些電鏡那樣對樣品進行鍍銅或碳等處理,避免了因處理過程而可能造成的不可逆損傷,保證了樣品原有的性質不被破壞。
它可以同時測量樣品的機械、磁性、電學等多種性質,為了解材料特性提供了便利;由于能觀測非導電樣品,AFM的應用范圍比掃描隧道顯微鏡更加廣泛,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材料分析,包括絕緣體在內的多種固體材料的表面研究。
原子力顯微鏡的測定涉及多個關鍵環節,從樣品準備到參數設置、掃描過程再到數據處理,每一步都需謹慎操作。同時,在使用過程中也應注意各種細節,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和設備的正常運行。
1.樣品準備
-放置與固定:將待測樣品放置在一個平坦的基座上,并確保其被牢固地固定好。
-表面處理:保證樣品表面干凈、光滑、無塵以及無其他雜質。對于粉末樣品,可采用膠紙法,即先粘貼膠紙,再撒上粉末,吹去多余的粉末;液體樣品則需注意濃度控制,避免粒子團聚損傷針尖,通常建議將納米粉末分散到溶劑中制成稀溶液,然后涂于云母片或硅片上,可通過手動滴涂或使用旋涂機進行旋涂,之后自然晾干。
2.參數調整:通過控制電壓和掃描速度等參數來優化成像效果。這些參數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驗需求進行精細調節。
3.振動隔離系統建立:在試驗環境中搭建合適的振動隔離系統,以降低外界震動對成像結果產生的干擾。
4.選擇探頭:根據所需的解析度和測量目標,挑選合適形狀和尺寸的探頭。探頭一般由硅或碳纖維制成。
5.啟動掃描:當一切準備就緒后,打開設備并啟動掃描程序。操縱機械臂將探針移至待測區域,使其與樣品輕輕接觸。在掃描過程中,AFM會記錄被測樣品表面頂部與探針間相互作用力的變化情況,并將其轉換為圖像顯示出來。這些相互作用力包括吸引力、斥力、摩擦力等。
6.數據保存與分析:完成掃描之后關閉設備,并保存所獲得的數據。可以使用專門的軟件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或處理。